“悲伤 · 微小 · 笨拙 · 肌肉 · 镜子 · 直线与曲线……”
通过画作提炼出的9个关键字,融合哲学与文学,
献给世上所有“女儿们”的真实之美
曾以《温暖哲学家的美术馆使用法》讲述画作中的哲学故事并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李珍敏,推出了她的全新作品《姐姐的美术馆》。虽然这本书同样以美术与哲学的结合为起点,但与前作不同的是,作者以一位元“姐姐”的视角,向后来者的女性、世上的所有“女儿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一本“以美术为媒介的女性故事集”。通过“悲伤”“微小”“笨拙”“肌肉”“镜子”“女巫”等9个关键字,作者解读画作,有时也延伸至文学,从中探讨她想传达的关于真实人生意义与美的内涵。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新注视之物” 探讨那些刻画女性悲喜交织痕迹的事物;第二部分“宏大注视之物” 聚焦那些让人类最具人性光辉的事物;第三部分“共同注视之物” 关注物品的背面与超越可见之物的心灵思考。作者像人们去咖啡馆喝咖啡一样,常常走进美术馆散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画作一同嬉戏。在此基础上,她以柔软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人文视角,将看似艰深的美术与哲学轻松地引入读者的日常生活。正如推荐者金昭妍诗人所言:“那些旧有的成见,就像春日阳光下的积雪般悄然融化。通过她的文字,我们得以感受隐藏在微小、温柔与细腻之中的力量,如何自然地颠覆旧观念,带来新的感悟。”
“哲学家李珍敏让人感受到,清澈的思考所蕴含的说服力是何等强大。那些陈旧的成见,如同春日阳光下的积雪般悄然融化,转而自然地被颠覆。她的文字让我们触摸到微小、温柔与细腻之中隐藏的力量。她似乎为精确捍卫自己所拥护的理念而活,朴素却美丽。这本书带领读者走出对美的长期误解,遇见真正的美。如此颠覆性的思考,竟能被传递得如此柔和,或许正因为哲学、美术与文学在她的笔下相拥而暖。”——节选自金昭妍(诗人)推荐语
从腹肌维纳斯、女巫喀耳刻,到颠覆的圣母玛利亚
跳出画布中名词般的生命,终于以动词的方式活著的存在们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作者聚焦于女性生活中需要重新审视的三个词:“肌肉”、“女巫”和“镜子”。通过凝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的腹肌,作者提议,与其成为他人眼中“被观看的身体”,不如为了更充实地生活,塑造一个“功能性的身体”。借助沃特豪斯创作的《女巫喀耳刻》三部曲,讲述了那些在漫长历史中拒绝顺从男性而被视为“女巫”的女性故事,并因此劝勉当代女性要不断发问,主导自己的生活。观看蒙克的《镜前的裸女》,作者建议,与其赋予必将随时间逝去的青春和美貌以权力,不如专注于寻找自我,为了体验那些特殊而珍贵的瞬间,即“凯罗斯式的时刻”。
“活著就是动词。不是静静地放置在某处的名词,而是行走、奔跑、跌倒、调整呼吸、再次站起、迈出步伐。那么,为何要说在由如此无数动词构成的生活中,不应该有肌肉呢?对女儿们说不应该有凸起的肌肉,就是在告诉她们要安静地以名词的方式生活。我希望世上的女儿们能够运用身体,运动、挥舞、踢腿、伸展、奔跑,感受生命的喜悦。希望她们尽全力以各种动词来生活。”(正文第43页)
第二部分探讨了人类最本质且无害的情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小东西(悲伤、笨拙、微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通过欣赏谢恩克的《悲恸》中母羊失去孩子的哀伤,作者与母亲的悲痛共鸣,并阐释:人类本质上是悲伤的存在,但当我们彼此依靠、共同分担痛苦时,生活便能继续下去。在梵古与米勒的《第一步》中,作者看到了孩子迈出第一步的画面,这象征著等待笨拙转化为灿烂宝藏的可能性。她强调信任对方的力量,并给予鼓励。第三部分则讨论如何看见“可见之物的彼岸”。通过金焕基、马格利特、恩斯特等艺术家的作品,作者介绍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概念。在马格利特的《禁止的再现》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背影与镜中另一个背影,她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究竟想看到什么?是否轻易地将眼前所见视为全部?她强调,我们应不断质疑这种认知。恩斯特的《圣母玛利亚在三位目击者面前体罚婴儿耶稣》则呈现了圣母“轻松地”殴打耶稣的场景。这幅作品乍看似乎亵渎神灵,但实际上,它象征了对传统权威和艺术界惯性规范的大胆挑战与颠覆,是作者强调“翻转视角”的绝佳例证。
尼采曾说过:“道德现象根本不存在,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读。”我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正是理解前后关系的关键。即便此刻看似错失了机会,或觉得所有顺序已经错过,请记住,决定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不是由世界规定的,而是在生活流动中由我们自己定义的。——(正文289-290页)
从人类最本质且无害的情感,到超越二元对立的边界,直视不可见之处当下雨时,作者会想起马克的《林中小径上的情侣》,然后出门散步。她倾听森林里的树木咕嘟咕嘟吸水、欢呼的声音。她探索像画中红色林间小路那样,市场上异国香料散发出的浓烈色彩与气味。每当看到雅科比德斯的《孩子们的音乐会》,她会把耳朵贴在所爱之人的胸膛,聆听那温暖的心跳声。当她静静注视茶杯上无声散开的蒸汽时,也会想起博物馆一角“沉思之室”中《半跏思惟像》那宁静的空白。她还会想像,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里那片从未见过的橄榄树林是否真的如金色般闪耀,那片树林又会散发怎样的气息。作者邀请我们像仔细观察画中元素那样,完整地感受自己身体中的每一处感官。她提议我们发现隐藏在世界中的神秘,逐步剥开它的外壳,细细感受其中的真味。正如发现自己身体里从未察觉的肌肉一般,每一次新发现,或是在熟悉中唤醒陌生感知的细微挑战,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充实。
“正如结束会成为新的开始,背后也会变成新的前方。我们的生活本身是一场大河般的流动,而非被割裂成阶段的时间片段。我们从春天看到夏天,从夏天又看见秋天。四季之间并非像萝卜一样被切成整齐的段落,而是彼此柔软地迭合在一起。在春花的香气中,你会突然感受到夏日阳光的味道;在夏日滂沱大雨中,你会遇见一片红彤彤的秋日树叶。”(正文第288页)
李珍敏(이진민)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书籍充满好奇。为了拥有更广阔的世界观,她考入延世大学政治外交学系。在畅饮啤酒的同时,她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偶尔也感到迷茫,像拿破仑一样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山峰。后来,她接触到政治哲学,瞬间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在美国麻塞诸塞州的布兰代斯大学攻读政治哲学时,她获得了梅隆奖学金,并继续畅饮啤酒。大致在同一时期,她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和“妈妈”这个身份。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她始终坚持写作的决心。身边的朋友评价她是个“天真肆意、计画松散”的人。与一位信奉和平主义的伴侣相遇后,步入中年,她逐渐摆脱了“天真肆意”的一面,但仍旧过著自我制造危机的生活。她雄心勃勃却又犹豫不决,懒散却又一丝不苟,对所有事情淡然以对,却又是个爱哭鬼。由于热衷于将哲学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柔软易懂的语言,她选择写作能与更多普通人对话的书籍,而非只面向学界少数人的学术论文。她曾撰写的《我是哲学妈妈》荣获Brunch Book大奖,而《温暖哲学家的美术馆使用法》则被评为2021年优秀出版内容。伴随著孩子们的成长,她的思想和心境也更加成熟,现已推出第三本书。目前,李珍敏定居于德国慕尼克郊外的一个乡村小镇,从事写作与授课。她希望继续爱人、学习和写作,仍然为心中想写的几本书感到幸福。
“初读《姐姐的美术馆》时,我不禁心生遗憾。如果在我刚开始接触文学时就读到了这本书,情况会如何呢?或许我能够更早、更明确地为自己想要捍卫的事物争取更多时间。因此,正准备开启某件事的读者,请一定要读读这本书。”李珍敏让人感受到,清澈的思考所具有的说服力。那些旧有的成见,就像春日阳光下的积雪般,悄然融化并自然地被颠覆。她的文字让人触摸到微小、温柔与细腻之中所蕴含的力量。她似乎为精确捍卫自己所信仰的事物而活,平和而美丽。这本书帮助我们走出对美的长久误解,得以邂逅真实的美。如此颠覆性的思考,竟然能以如此柔和的方式呈现,这大概得益于哲学、美术与文学的交融,使它们在她的笔下彼此亲切相拥。——金昭妍(诗人
目录
作者的话
PART 1. 重新注视之物
第1章. 肌肉——为了以动词的方式生活
与肌肉保持距离 | 柏拉图洞穴外的囚徒 |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也有腹肌 | 从嫩豆腐到硬豆腐 | 可见的身体与功能性的身体 | 我们都需要肌肉
第2章. 女巫——这个词承载了什么
对女儿们不友好的世界 | 加尔巴蒂,回应美杜莎的不平 | 斯图克画中的美杜莎眼神 | 闭嘴或疯狂 | 沃特豪斯笔下喀耳刻的变化 | 我们内心的女巫
第3章. 镜子——我们的形象汇聚于何处
反射与反映之间 | 哈代与蒙克,两面镜子 | 温柔却无礼的悲伤 | 时间的两张面孔:克洛诺斯与凯罗斯 | 镜子啊镜子,谁是最美的人 | 威尔·科顿的霜淇淋洞穴 | 谁在下达命令 | 身体之外是姿态 | 德勒兹的组装与孤独
PART 2. 宏大注视之物
第1章. 悲伤——人类最无害且本质的情感
茂盛的悲伤 | 奥古斯特·谢恩克的母羊 | 对悲伤的追问 | 沃尔特·兰利,悲伤诉说悲伤 | 最无害又清澈的存在 | 悲伤的力量 | 读懂阴影
第2章. 笨拙——让人最具人性的特质
雅科比德斯的孩子们 | 笨拙的光芒 | 平滑背后的真相 | 技术是否温柔且道德 | 梵古与米勒的温暖鼓励 | 卢梭的笨拙哲学 | 更勇敢、更宽容的我们
第3章. 微小、熟悉、卑微——绝非微不足道的存在
微小的坚韧 | 从不微小的名字——妈妈 | 维米尔,熟悉的美 | 画中闪耀的蓝裙意义 | 卑微的钥匙
PART 3. 共同注视之物
第1章. 直线与曲线——分离却又不可分割的存在
直线与曲线的二分法 | 奥古斯特·马克的直线与曲线画作 | 乌罗波洛斯的世界 | 青瓷枕头传递的资讯 | 二分法之心与两者之间之心 | 金焕基的智慧
第2章. 前与后——看见可见之外
无法看到背影的人们 | 马格利特的画作与镜中我的背影 | 真相在前而非在后 | 视线的边界 | 恩斯特与颠覆之人 | 背后成为新的前方
第3章. 你与我——尽管如此仍然站在彼此身边
在哪里,与谁在一起 | 布朗库西的恋人,裂开的两部分 | 渗透与侵入的我们 | 马格利特的恋人们与“理解”的幻觉 | 金弘道,吹拂其间的风 | 人何止一层 | 月亮、水与椅子
by Stefan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