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量一手史料深入剖析18-20世纪初俄罗斯征服和统治中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关注近代俄罗斯如何在该地区建立统治体制,以及草原游牧社会如何在俄国统治之下经历现代转型。 借助自然地理的便利条件,俄国以修筑要塞线和组织哥萨克军团为主要手段逐渐控制草原地区的北部边缘,并通过建立草原统治体制、吸纳游牧部落首领为各级官员、以要塞线军力划设行政边界、以社会经济政策引导牧民定居等方式,逐步将其影响力投射到草原腹地。
19世纪末,上百万欧俄移民迁入这一地区,引发了人口族裔结构、生产方式和产业格局的历史性变革。 本书还探讨了中亚草原近代历史与当代中亚国家现状之间的延续与变革,由此管窥现代中亚形成的历史进程。
本书特色:
多角度呈现18-20世纪初俄罗斯对中亚草原的征服与统治,关注俄罗斯建立的统治体制和游牧社会的变迁,探讨中亚地区的现代转型历程。
施越
学历
北京大学学士,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
现职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经历
曾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研修
研究专长
中亚近代史、俄罗斯史
目录
凡 例
导 言
一、空间、时间与研究意义
二、各章内容概述
三、史料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阿布勒海尔汗臣属与18世纪俄国对草原西路的政策
一、 19世纪末之前中亚草原:游牧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
二、18世纪初中亚草原的政治格局
三、1730年阿布勒海尔汗遣使俄国考叙
四、18世纪30年代的奥伦堡远征与要塞线体系的建立
五、从册封到设官:18世纪中后期建立草原统治体系的最初尝试
结 语
第二章 1822年《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与草原东路统治体制的建立
一、「欧亚革命」与19世纪20年代俄国与中亚草原的关系
二、1822年条例所见新
三、1822年条例在草原东路的政策实践
四、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草原西路建立行政统治的失败尝试
结 语
第三章 1868年临时条例与相关政策争论考释
一、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草原地区的扩张与部落精英的分化
二、1865年草原委员会与「文明秩序」观念下的统治体制改革
三、1868年临时条例所见草原地区新统治体制
四、「积极前进」抑或「精明无为」:围绕中亚草原的政策争论
第四章微观视角下的草原统治体制:以财政与教育为中心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二、19世纪60-80年代草原诸省的财政状况与汲取能力
三、劳师糜饷? 中亚地区财政赤字问题再考
四、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草原诸省的学校教育与濡化能力
结 语
第五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草原地区的改革与移民问题
一、 19世纪80-90年代的统治体制改革:以1891年条例为中心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草原地区的移民问题
三、移民政策对中亚草原游牧社会的影响
结 语
结 论
一、帝国史视野下俄国与中亚草原的关系
二、国别史视野下俄国与中亚草原的关系
三、区域史、国别史与当代中亚问题研究
附录一 重要术语和专有名词列表(按照俄文字母表顺序排列)
附录二 重要条例文本译文
后 记
by carly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