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不到一月售出7k+册!
让做作业时说“不!”刷牙时说“等会儿!”
与不听话儿子的沟通,从哪里开始呢?
儿子们在做事时总是没有立刻回应“好”。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当让他们做作业时,他们常常会说“我不想做”,让刷牙时,他们又会说“等会儿,太麻烦了”。无论怎么好言相劝,儿子都不听,甚至妈妈在说话时总带有负面情绪。于是,妈妈开始生气或训斥,儿子则反驳说“你为什么生气”。这种恶性循环该如何打破呢?
畅销书《妈妈的说话练习(豆瓣评分9.3)》和《小学生自尊心课程》的作者尹智映,这次带来了专为养育儿子的妈妈们规划的育儿书籍《儿子妈妈的说话练习》。在这本书里,作者为那些不听话和爱拖延的儿子提供了现实且有效的沟通方法。
对儿子来说,必须做的事(如做作业、刷牙、吃饭等)需要“指令”,即爸爸妈妈必须通过明确的指示让孩子完成。对于这些必要的任务,如果儿子没有去做,最好通过与他一起制定“规则”来进行控制。然而,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同的想法、喜好、欲望和情感差异时,则需要通过“对话”来解决。掌握这三个要点——“指令、规则、对话”——不仅能避免伤害父母的情感,还能维持与儿子之间的积极关系,并帮助儿子养成正确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妈妈的一句话,能改变孩子的态度和习惯”
让抚养儿子的过程更轻松,拥有更多幸福母子时光的秘诀
“妈妈累了,你能不能听话一点!”“只能生气时候才会听话是吧!”
如果你每天都在对儿子说这些话,《儿子妈妈的说话练习》会给你带来答案。这本书是为那些每天与儿子进行情感斗争和争执的妈妈们准备的。
作者有一个中学阶段的女儿和一个小学阶段的儿子。在抚养儿子的过程中,作者曾经历了许多困难。虽然她在做育儿专家的工作,写书、讲课,但她还是对如何抚养儿子感到迷茫。经过深思熟虑,作者最终决定放下工作,停止写作,专心投入到育儿中。她的儿子曾经十分倔强且充满反抗,现在已经是一个早上起床就拿出书本的爱读书孩子,游戏时间也得严格遵守。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抚养儿子的关键不在于“在哪儿抚养”,而是“用什么样的话语去抚养”孩子。通过精准地分辨何时该下达指令、何时需要对话,育儿变得越来越轻松,儿子也开始迅速养成了好习惯。
这本书是作者在长期育儿实践后,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父母辅导经验所写成的。通过冷静的指令、明确的规则以及基于尊重的对话,父母能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本书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提出了解决与儿子冲突和疑惑的实际方法,引导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抚养儿子的核心是 “指令-规则-对话”
让儿子独立成长的必备句式 39
如果父母总是强硬推进,与儿子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如果总是迎合儿子的要求,儿子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作者认为,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互动要根据情况和对象,采取合适的态度。做得好的父母会合理调配指令和对话。什么时候需要坚定果断,什么时候需要温和对话,父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规则是“指令”,喜好是“对话”
区分什么时候需要下指令,什么时候需要对话,是减少抚养儿子难度的一个重要法宝。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能很难分清什么时候应该下指令,什么时候需要与孩子对话。这本书通过现实的、具体的案例,为父母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日常生活中的必须事项,如做作业、刷牙、吃饭等,都需要下指令。这时,去除情绪的表达至关重要。“怎么了?”“要发火才会听话吗?”这些带有情绪的说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在下达指令时带上情绪,父母也容易受到伤害。“妈妈好累,拜托听话一点。”当孩子不听时,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情感被忽视。因此,像“做作业”,“刷牙”这样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用理性的、没有情绪的方式来表达指令。
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对话”。父母要知道哪些情况需要控制,哪些需要通过对话来解决。当孩子的喜好与父母的意愿相冲突时,一开始就否定是不合适的。孩子喜欢的东西通常是他们的个人喜好,应该通过对话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强制干预。
情感会变化,但“规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
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对孩子说得温柔和善。当孩子需要安慰时,可以通过“温暖的共情”来抚慰,而当需要控制时,则通过“去除情绪的指令”来处理,父母的态度要灵活应变。但要做到理性下指令并非易事,父母需要培养“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比起无意义的唠叨,“规则”指令会更有效。这样,父母可以在不受情绪影响的情况下维持冷静。
尹智映(윤지영)
育有一子一女,并拥有十七年资历的国小老师,人称「不倒翁老师」。
在教学生涯及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充分体悟到比起父母和老师一百句「正确的话」,还不如一句「好话」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从经验中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把消极、冷嘲热讽的话说给孩子听,于是认真思考如何更亲切、更温柔的表达心意。
在回顾和改善自己说话习惯的过程中,把心得分享在Instagram上,一个月内吸引了超过十万人追踪,引起很大的共鸣和回响。
希望能帮助读者培育更多内心坚强的孩子,以「不倒翁老师」的笔名在Instagram、个人Blog、YouTube上连载教育内容,积极与妈妈们沟通。
著作有2020年被选定为世宗图书的《小学自尊感课程》和为教师准备的班级管理指南书《小学自律的力量》。前一部作品《妈妈的说话练习》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皆已授权。
[让抚养儿子变得更轻松,更幸福!]
《妈妈的说话练习》畅销书的作者尹智映带来了针对不听话儿子的妈妈们的育儿指南。通过“指令”、“规则”和“对话”三大原则,帮助解决与儿子的冲突,维持积极的关系。拥有儿子的父母一定要读一读。
——YES24 家庭生活PD 白静敏
前言
[理论篇] 无需情绪消耗,如何正确地抚养儿子
PART1 让儿子听得懂的礼貌指令技巧
1. 为什么把垃圾放在桌子上?谁叫你收拾的!我还是家务助理吗?
我是家里的清洁工吗?(冗长指令)
→ 收拾。(简短指令)
2. 妈妈好累。(模糊指令)
→ 睡20分钟后再起床玩吧。我会设好闹钟的。(数字型指令)
3. 做作业吧。妈妈好累。你先做作业比较好。(情感干预的指令)
→ 做作业。(去掉情感的指令)
4. 不行!家里有那么多玩具,怎么还要买新的?(情感干预的指令)
→ 知道吗,家里已经有好多类似的玩具了?(礼貌指令)
5. 一定要生气才听得懂吗!(大喊)
→ 不行。(有力度的指令)
6. 你是不是在忽视我?(指责)
→ 妈妈说话时要注意听,并点头表示理解。(倾听指令)
-Quiz1
PART2 父母必备语句
- “这是规矩。” “遵守规矩。” “按规矩做。”
1. 这样写老师也看不懂。(负面评价)
→ 按规矩写。(规矩指令)
2. 现在先把这个做完,再刷牙。(共情)
→ 先刷牙,刷牙最重要。(规矩指令)
3. 说了多少遍了?一定要生气才听得懂吗!(大喊)
→ 做作业是规矩,不能因为讨厌规矩而不遵守。(规矩指令)
4. 和其他孩子比,你做得还不够多。(比较)
→ 这是规矩,必须遵守。(规矩指令)
5. 不想吃就别吃,我以后不做饭了。(威胁)
→ 如果多了就剩下,但没有零食。(规矩预告)
6. 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你有做到吗?(封闭性问题)
→ 做什么事情最开心呢?(开放性问题)
7. 每天都做运算题。(模糊的规矩)
→ 每个工作日做一张运算题。(明确的规矩)
-Quiz2
-Q&A 这些点我有疑问①
PART3 尊重儿子的沟通方法
1. 妈妈最讨厌说谎的人。(用情感控制)
→ 你一定觉得很不舒服吧。为了你,我们一起减少说谎吧。(解释)
2. 别再说了,闭上眼睛。(指令)
→ 现在睡觉正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时刻,这样长得才会快。(解释)
3. 辣的伤胃,还是做清淡的吧。(指令)
→ 辣的和清淡的你选哪个?(提问)
4. 谁这么吃的?应该吃得均衡!(指责)
→ 这不好吃吗?是口感不好还是别的原因?(提问)
5. 什么充值啊,买游戏里的东西怎么行?(禁止)
→ 为什么想买这个东西呢?我很好奇。(提问)
6. 坐下,我们聊聊吧。(有压力的提议)
→ 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作出提问)
-Quiz3
-Q&A 这些点我有疑问②
[实践篇] 了解并拓宽儿子的世界的妈妈语言
PART1 夸奖的语言练习
1. 对渴望被夸奖的儿子说“妈妈很忙”,而不是冷漠无关的回应
2. 对完成某事的儿子说“做得不错”,而不是空泛的夸奖
3. 对喜欢吹嘘的儿子说“别得瑟了,集中点”,而不是严厉的批评
4. 对渴望被认可的儿子说“别跑,摔倒了”,而不是禁止性的话语
5. 对拖延做事的儿子说“做了什么累个什么样?”而不是指责
6. 对总是满腹怨言的儿子说“妈妈用了点东西怎么了?”而不是打击
PART2 情绪管理语言练习
1. 对把责任推给妈妈的儿子说“这怎么是妈妈的错?”而不是训斥
2. 对只看足球不参加的儿子说“下周加入FC”而不是单方面通知
3. 对干扰妈妈工作的儿子说“你怎么这么做?”而不是责备
4. 对总是抱怨的儿子说“别再说了”而不是封杀
5. 对情绪表达不清的儿子说“这也要生气吗?”而不是斥责
PART3 游戏场景语言练习
1. 对违反游戏时间的儿子说“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而不是监视
2. 对偷偷玩游戏的儿子说“失望”而不是批评
PART4 冲突场景语言练习
1. 对总是争吵的兄弟说“快道歉”而不是强求
2. 对与朋友争执的儿子说“和解了吗?”而不是担心
3. 对儿子抱怨朋友的事时直接去找朋友妈妈而不是解决
PART5 日常生活语言练习
1. 对不看书的儿子说“看书吧”而不是指令
2. 对只看学习漫画的儿子说“应该读正经书”而不是打击
3. 对拖延作业的儿子说“非得发火才行吗?”而不是大喊
4. 对丢了衣服的儿子说“这是第几次了?”而不是追问
-Quiz4
后记
附录 一目了然的指令与对话
by Lia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