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刚才那个玩笑真不该开……”
“最近连话都不敢随便说了,怕引来麻烦……”
一本献给那些在言语分量和衝突中生活的人们的书!
我们在生活中,因为语言而承载了多少冲突和误解?为挑选一个词反复斟酌,写了删、删了写;不断自我审查,担心自己使用的表达会含有歧视或偏见;甚至在意自己所用的字词、语气会不会引来一片指责评论。现代社会简直成了“语言的战场”。有些人不仅小心翼翼地选择用词,甚至感到恐惧,为避免无意冒犯他人,干脆选择“断联”。
JTBC纪实作家刘笙敏的《善意对话的困境》正是一本深入剖析我们对言语的不安与冲突的作品。作者基于自己多年来在各种新闻现场的採访经验,通过“漂亮”“大妈”“我那一代”等真实引发争议的词语,解读隐藏在这些表达背后的复杂语言语境。作为擅长紧贴社会问题的纪实作家,她用简洁有趣的写作风格,呈现了通俗易懂的阅读体验。通过日常中的真实案例,她细緻地填补了“这样说可以吗?”的犹豫与“为什麽一句话就大惊小怪”的不安之间的鸿沟。
为因一句话轻易感到后悔,动辄“断联”的当代成年人提供的语言指南
《善意对话的困境》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语言的批判书。情感社会学家金信植在阅读后,称讚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潜在的细腻,与他人共存的意愿”的视角,是一部“韩国人论”的新尝试,也是一条超越衝突、寻求共存的新路径。她极力推荐本书,认为这是一本适合那些渴望使用正确语言,但不愿对所有词语都过度反应的人;那些会担心自己的话语如何被对方解读的人;以及那些不自觉间使用了过时表达而反复自我审视的人。对现代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愈加複杂和充满不安的语言生活的必读之书。
写给当下那些因为一句话就容易后悔“断联”的的大人们的语言向导
如今,轻易因一句话感到后悔,甚至选择“断联”的成年人越来越多。像“孝子商品”、“婚礼长廊”、“女演员”、“短袖”这样的词彙,有些人听起来很不自在,而对另一些人却毫无违和之感。曾经再平常不过的词语,如今却突然被贴上了“禁用词”的标籤。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无心说出一个词,却在下一秒懊悔不已。这是一个因为一时失误而被贴上“语言敏感度差”标籤的社会。虽然可以试图若无其事地掩饰过去,但往往只会换来尴尬的静默。
凭藉《情感读解力课程》一书中对认知语言学和韩国语特性的深刻洞察,作家刘笙敏推出了《善意对话的困境》。作为JTBC新闻部的撰稿人兼认知语言研究者,刘笙敏常年站在语言敏感性的前沿,亲历韩国与日本社会、上一代人与MZ世代之间的立场差异,从而灵活、审慎地穿梭于各种对立视角中,洞察语言的多面性。本书并不将某些词语简单地划分为对错,而是分析性别、世代、文化和立场的不同如何影响“语言敏感性”。书中最终的目标在于打造一个“少一点人受伤的安全边界”。为此,作者提出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语言视角,并展示出一条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通向和解与恢复的智慧之路。
这本书直面那种在希望避免无礼与渴望不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双重心理下,宁愿闭口不言以免失言的矛盾情绪。对于那些在瞬息万变的礼貌与冒犯语言标准面前苦恼不已的人来说,这本书梳理了诸多争议用语的语境,指引读者以何种态度共同跨越“语言恐惧时代”。
这是一个连赞美都让人不自在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表达?
一位发型师在为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顾客做完造型后,称赞她“真漂亮”,然而顾客却不悦地回应:“抱歉,可以不要用‘漂亮’这个词吗?”这位髮型师因此感到错愕,同时也牢牢记住了“‘漂亮’是不适合用来形容年轻女性的词”。
一位网红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了“婴儿车”一词,结果评论中纷纷质疑:“你是女权主义者吗?”而如果使用“推车”一词,又会遭到“你在用性别歧视的语言”的指责。两者其实都是词典收录的词彙,但究竟为何会有一方受到责难呢?
《善意对话的困境》为我们呈现了面对语言困境的新视角,引导人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对话方式。作者刘笙敏敏锐分析了日常对话中折射的社会变迁和代际衝突,生动解读了我们社会对语言的接受方式。例如,“漂亮”被认为是在评判外貌,“那时候”则被当作长辈说教的代名词,而“推车”和“婴儿车”又被视为带有特定社会观念的表达——所有这些词语可能都成了敏感的“触发器”。书中深入探讨了由此带来的衝突逐渐转向人际断联的现象,提出我们应当重新思考语言的价值和使用。
作者主张:“不必盲目厌恶在特定时代和语境中诞生的词语”,并提倡承认差异,鼓励对多样化的语言使用保持宽容与包容。她尤其反问,有多少人能自信地说自己从未使用过带有歧视意味的语言?作者认为,哪怕无意中,我们都可能成为语言上的加害者,只要意识到这一点,许多语言衝突就可以自然化解。《善意对话的困境》提醒我们,改善歧视性语言其实是迈向承认与包容“差异”的一步,并邀请我们去理解用不同标准和常识表达的人,以“不同”而非“对立”来视之。
老顽固、老年蛆、韩男、韩女、妈虫、大叔虫……
超越冲突,谈共存之道
《善意对话的困境》聚焦于当今社会成员因使用“老顽固”“韩男”“妈虫”“大叔虫”等仇视性标籤彼此对立的现状,源于对充满仇恨和分裂的社会问题意识。作者建议读者“暂时放下每天都在进行的‘找错词’之争”,共同探讨“这些词语从何而来,它们的流变,以及今后如何更恰当地使用”。
第一部分《善意变成冒犯的社会》讨论了在“禁用词”不断增加的世界中,我们所处的位置。如果你曾有过“只有我觉得奇怪吗?”“只有我感到不适吗?”“为什麽大家都这麽敏感?”这样的疑问,这一章或许能稍微缓解你的困惑。第二部分《语言本无错,错在使用》则聚焦于词语的本质。作者彙集了门户网站上常见的热议词条,讨论在“共鸣”中生存的韩国社会、围绕“老人”的多种视角、“大妈”一词背后的明暗两面,以及“那时候”和“老古板”称谓的故事。第三部分《当旧词打上问号》重点讲述“称呼”“家庭”“痴呆”“我们”“普通”等在我们社会中长期使用的词语,揭示其中隐藏的偏见、反转和新的视角。最后,第四部分《在语言困难的时代我们应持的态度》提出了在以仇视标籤互相划分的世界中如何共存的指引。
“写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毫无理由憎恨陌生人的社会中,也不愿意看著自己所爱的人被划归为老顽固、老年蛆、韩男、韩女、饭虫、妈虫、大叔虫等标籤。我想问,在被仇恨的语言逐个消除的世界裡,还有几个人能完整地留下来?一句话、一个词就能迅速切断关係,但我希望,哪怕能稍微减缓这种速度,也足以让我看到希望。”(第16页)
刘笙敏
刘笙敏是一位元通过语言探索善意的纪实作家,也是一名思考语言、人心与文化之间纽带的认知语言研究者。她乐于站在韩国与日本、上一代人与MZ世代、过去与现代的交界点,以语言为媒介进行观察。刘笙敏曾在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认知语言学,并获得国际传播学硕士学位。她长期比较分析东亚文化圈特有的高语境文化,尤其是韩国与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微妙影响。在刘笙敏的首部作品《情感读解力课程》中,她捕捉到“韩国式察言观色”在高语境社会中以语言形式表现的瞬间,传达出隐藏在模糊表述背后的意图。此次在《善意对话的困境》中,作者通过跨越世代、文化、阶层与性别的视角,观察当今社会对语言愈发敏感的现象,分析人们为何选择沉默以及围绕词彙的多重语境。她目前在时事新闻节目中关注社会揭露性议题,担任JTBC新闻部《贴近摄像机》的撰稿人,并定期参与MBC广播《金钟培的焦点观察》中的“6分钟聚焦”栏目。她持续思考如何跨越语言、阶层与世代的鸿沟,触及各地正在发生的歧视与疏离现象。
这不是那种单纯批判和责备的‘韩国人论’,而是带领我们共同发掘内心潜藏的细腻,寻找与他人共存的意愿的‘韩国人论’。真是让人欣慰的出现。——金信植(情感社会学家)
还没有见过如此敏锐而又深思熟虑地探讨我们时代语言生活的书。——郑智宇(文化评论家兼律师)
我没有这种温柔体贴、通俗易懂的解释能力和耐心,因此非常感谢这本书,用简明的方式剖析了我们所面临的高语境中带来的不适。——朴尚贤(《亲爱的舒尔茨先生》作者)
我的职业决定了我使用的每一个词彙都暴露在众人面前,因而经常在收到评论指正后匆忙修改,心惊肉跳地松一口气。在这个时代,反复自我审查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我翻开这本书,原本只是想再确认一下自己的语言敏感性,结果却发现满是我还不懂的内容,不禁苦笑,心情也随之放鬆了。希望语言不再是彼此撕裂的工具,而是像色彩缤纷的丝线,精细地将人们连接起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只需要一些耐心和等待的空间。这本书充满了在仇恨时代中努力将彼此紧密缝合的温暖之意,令人感动。突然想起了一些场景:在釜山的烤肠店裡,客人们好像在争吵,实则是老主顾想多付些钱表达感谢,店主则在推辞;又或者是即将冬季分娩的妻子和丈夫在“推车”和“婴儿车”之间纠结,只为给孩子选最好的产品。在那些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著满满的爱意。感谢作者不仅对“‘这话不能说’的模糊语言恐惧”提出了锋利的质疑,更进一步带来了“所以我们该如何”的深思。——南亨道(《我试过了:南记者的体验主义》作者)
曾有过因为别人随口一句话而心碎的经历。那个本不该说这样话的人,怎麽会选择这种词语呢?许多曾建立的好感就此一瞬崩塌。对于那些在思考为何语言敏感性如此重要、又该如何培养的读者来说,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指引了。——严智惠(《态度的言语》作者)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第一部分:善意变成冒犯的社会
禁用词的不断增加
对语言变得敏感意味著什麽
如果害怕称讚“漂亮”
多管閒事导致关係破裂的时刻
围绕词彙的愤怒从何而来
我使用的“看起来有品位的词”
第二部分:语言无错,错在使用
唯一能建立共鸣的方式
重新肯定“阿姨”这个称呼
说出“那时候”而脸红的原因
世上并无“老人”,只有未来的自己
在语言中享有不同表达的自由
第三部分:当旧词打上问号
一个词彙中的世界超越时空
自觉到自己可能是个怪物
超出常规的眼光带来的痛苦
你在广场之内,还是之外
仍对“家庭”抱有期待的理由
围观“透明人”的人们
第四部分:在语言困境时代我们应持的态度
面对常识之外的词彙时
T对F说“你缺乏共情能力”
彩虹的颜色一定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吗
留存在定制化社会中的词彙
空杯中应盛入怎样的词语
一个没有否定语言的世界
永远无法用语言翻译的独特之语
by lena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