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光景,让表演艺术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它不单只是一栋建筑物,还连带一整个建筑群; 她不仅是一个演艺场地,更装载着许多代人的灵魂与记忆。 时至今天,这里依然是无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所流连之地,它的庄严与简朴,是扎实留在香港人心目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本书以六十年作为一个时间标记,分为两大主轴。 一是深度分析如何多角度思考大会堂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未来的走向及文化定位。 二是人物专访细谈与大会堂交往的记忆,当中包括:陈达文、张秉权、卢景文、罗卡、郑学仁、王无邪、冯永基、凌嘉勤,他们与大会堂的关系尤深。 本书结集不同人士的视角,在有限的文字里一同打开大会堂无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吕大乐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社会研究讲座教授。
著作包括:《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2015)、《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2012)、《随便读》(2017)、《中产心事》(2011)、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2008)等。 当中《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获2013年度「香港书奖」,而《香港模式》则是2017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中文国际图书奖得奖书籍。 近期着作为《尴尬》(2020)、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ong Kong(2019)。 吕大乐教授同时也是香港及内地报刊的专栏作家。
目录
前言:内敛的微光/吕大乐
时光流转六十年
昔日的大会堂剪影
那些年在大会堂看过的演出
群像众声
艺术普及
编织文化摇篮——陈达文专访
观演微光
燃亮剧场火苗——张秉权专访
声乐飘飘
香港歌剧发轫——卢景文专访
逐影光年
蜕变中逐光影——罗卡专访
册页流转
从卷册到数据——郑学仁专访
艺术无疆
扶植本地艺术——王无邪专访
筑构人生
经典筑迹再亮
——冯永基 X 吕大乐对谈
——三十年后,冯永基导赏大会堂
城规地标
文化圈聚焦点
——凌嘉勤 X 吕大乐对谈
大会堂的港式优雅
驻足,2022年时光再现
鸣谢
by lena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