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东亚各国陆续引入近代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资本主义商业伦理、经营策略及商业法律,开啓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市场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均由于引进西式学制而创造了新的教科书市场。在此东西激荡、商机无限之际,日本明治时期和中国20世纪初的两大教科书出版商─—东京的金港堂和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脱颖而出,成为两国书业龙头重镇,各领风骚30载。
本书从比较企业文化史视角出发,分别从道与术、虚与实以及人与法三个面相,聚焦1930年以前金港堂、商务印书馆的若干重要发展特色,配合新发现的史料,采用多元学科的分析方法,剖析两者如何把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企业模式和法律规范,结合本国社会文化而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商业成就。通过比较中日新兴出版企业的不同取径,本书亦探讨了资本主义商业文化洗礼,对个人及集体价值观所带来的种种张力,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冲击和矛盾。
苏基朗
澳洲国立大学博士。曾执教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现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院士、黄干亨中国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暨法律学院访问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客席讲座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经济史、比较法律和企业文化等。
编著书籍及论文包括《有法无天:从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吴经熊的丛林宪法观》(2023)、《霍姆斯与百年中西法学》(2022)、《近代中国的条约港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表现的实证研究》(2013)
本书以过去甚少受学界关注的出版类企业为分析对象,将增强人们对近代中日工业化时期异同的了解,也能弥补此前对两国企业整体发展认识的缺陷。——朱荫贵,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企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只有植根于本国社会文化土壤,与传统商道交融互渗,才能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双向互动中创造出新的企业文化,为本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本书既是历史经验之归纳,亦为在当代建构东亚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可行路径。——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目录
前言 xv
第一编 中日书业双龙记
第1章 近代东亚书业的企业精神:1930年前的东京金港堂和上海商务印书馆 3
第二编 道与术之间: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第2章 金港堂与教科书事件:一个因缘凑合的贪污故事? 37
第3章 日俄战争前后金港堂的对沪投资策略 93
第4章 商务印书馆日员「上海通信」:长尾雨山致原亮一郎函? 125
第5章 华文打字机:商务印书馆的技术开发与业务发展 147
第6章 纸张的故事:商务印书馆纸张商略的理性选择 171
第三编 虚与实之间:企业业绩与规模
第7章 企业经营状况的数字虚实(一):商务印书馆与纽约麦美伦公司1914及1929年财务报表的会计学 221
第8章 企业经营状况的数字虚实(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纽约麦美伦公司1932至1933年间的财务报告史料 251
第四编 人与法之间:商法移植的全球在地化
第9章 中国早期移植公司法史论(与李树元合著) 281
第10章 公司一体化前传:以明治商法及晚清民初公司立法的董事诚信问责条款为中心 313
第11章 近代出版企业管治的多样性:东京、上海、伦敦、纽约四家公司个案 329
第12章 早期商务在香港注册?从香港档案说起 363
第13章 近代商事仲裁的移植:以东京与上海书业为中心 379
余绪 411
参考书目 415
By carly
Copyright (2005-2023)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LINK INTERNATIONAL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